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塔河
查看: 18|回复: 0

我的高考作文

[复制链接]

55

主题

57

回帖

438

积分

管理员

论坛编辑

积分
438
发表于 2025-6-11 08:51:0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作者/完整海盗9488.10h


拒绝颂歌是对苦难最大的尊重


当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面对满堂期待却“开不了口",当艾青的诗歌被解读为“嘶哑的喉咙歌唱",当穆旦的"带血畺迨鎴的手"被赋予"民族崛起"的象征意义时,我们是否思考过:面对真实的苦难,保持沉默,拒绝颂歌才是更诚实錆方的姿态?


历史上,苦难的叙事权从来都是权力的角力场。那些被迫唱响的颂歌,不过是遮蔽真相的华丽帷幕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记载的"民不聊生"与官方文告中的"海内晏然”形成鲜明对比;"三年自然灾害"时期报纸上的"丰收喜悦"与民间记忆中的饥饿形成荒诞的对照;"文革"期间无数知识分子歌功颂德的"改造心得"非但未能减轻苦难,反而成为苦难的延续。


当代社会对"正能量”的病态追求,正在催生新的暴力形态。这种暴力不是直接的肉体伤害,而是对记忆与情感的强制改造。汶川地震遇难者家属的眼泪被剪辑成"感恩领导"的镜头;留守儿童和失业骑手的困境被包装成"逆袭"的剧本;武汉解封时,"学会感恩"成为强制的第一课。


"将苦难转化为肯定的价值,是对受难者的二次伤害。"当社会要求每个苦难故事都必须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时,我们实际上是在剥夺人们真实表达痛苦的权利。


老舍笔下那个唱不出口的鼓书艺人,或许比所有高亢的赞歌都更接近艺术的本质--真正的艺术诞生于对苦难的诚实面对,而非对苦难的美化转译。鲁迅在《野草》中写道:"当我沉默着的时候,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,同时感到空虚。"这种沉默不是无话可说,而是拒绝将痛苦纳入既定的话语体系。在奥斯维辛之后,狝聱〕䘵诂钪酣藜鴦怵谨洚豹尕抛缡荆是野蛮的"。


一个健康的社会,应当允许苦难保持其原始的狰狞。我们不需要用"多难兴邦"来粉饰创伤,不必用"感谢苦难“来麻痹痛苦。在这个习惯用"点赞"代替思考,将一切鑼睐苦难转化为胜利叙事的时代,沉默本身已成为一种稀缺的抵抗。


苦难需要被看见,而不是被解释;需要被铭记,而不是被利用。当整个社会陷入一场盛大的颂歌合唱时,选择沉默的人往往背负着最大的道德勇气。


在苦难面前,拒绝加入合唱,是每个有良知的人最后的骨气。

论坛编辑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都柿故里 ( 冀ICP备2025104408号-1 )

GMT+8, 2025-7-6 02:30 , Processed in 0.064317 second(s), 2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